登录|免费注册自游猫文化旅游-让贵州旅游更简单旅行社登录请点这儿
您所在的位置:自游猫首页旅游攻略黄平旧州古城的“非遗”传承

黄平旧州古城的“非遗”传承

发表于:2018-08-24 | 浏览数:6486 | 点赞数:28

 黄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苗族古歌、苗族银饰、革家蜡染、苗族泥哨、苗族服饰、革家服饰、苗绣、苗族弄嘎讲略、谷陇九月芦笙会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4个:“苗族古歌”“苗族泥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黄平蜡染技艺”;省级保护名录项目17个,州级保护名录项目19个和县级保护名录项目175个;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7名,州级传承人13名,县级传承人186名。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贵州省雷山县、黄平县、剑河县、台江县和湖南省凤凰县五个地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银饰(吴江平/摄 来源:中共黄平县委宣传部)

  银饰作为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苗族银饰常出现于苗族的喜庆场合,蕴涵有避邪趋正、纳福迎祥的寓意,具体生动地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和审美心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还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

  革家蜡染技艺

  革家有五六万人,自称“哥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系,主要聚居在黄平、凯里所辖的乡镇。革家妇女很勤劳,织、绣、染等女红技艺样样精通,尤其擅长蜡染。革家蜡染历史悠久,清代张澍《黔中纪闻》道:“(革僚)又有斜文布,名‘顺水斑’,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者,出独山州烂土司。”时至今日,革家的蜡染仍然很普及,女孩从八九岁就随母亲学习点蜡,十七八岁便独具匠心,成为蜡染能手。

革家蜡染(王永龙/摄 来源:中共黄平县委宣传部)

  黄平革家一套蜡刀有大小三把,蜡刀的形状较为特殊,底面呈现弧形,一角有缺,点蜡时,蜡从缺口流出,这样蜡刀尖与布面接触面很小,容易控制。革家女子习惯用蜡将布粘在一块木板上固定来点蜡。点蜡前,先用指甲比划图案的位置,构思大体的结构,再用纸样在布上按需组合。她们有一大叠形状、大小各异的纸样,借以点出不同的图案。描画好大轮廓后,再添画上鸟、鱼、蝙蝠、葫芦、花叶的细节以及各种点线。只要在纸样规定的范围内,便可随心所欲地点画描绘,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大花套小花”、“填花”。因为纸样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故制作出的蜡染工整秀丽而不显板俗。

  黄平革家蜡染在构图方式上最常采用的是对称性构图,或为上下对称,或为左右对称、或为对角对称。因对称图案的扩展,自然形成了较多的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构成形式,并在其间绘以花草蔓纹。图案内部的装饰则精描细绘,每一图案的内部均画满细腻繁复的填充纹样,而且围绕着每一纹样边缘,都用小蜡刀连续点满了小短线,这不仅使整体图案得到了统一,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韵味。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苗族古歌的颂唱由萧筒,芒筒,板凳作为乐器来为颂唱者伴乐。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

苗族古歌(王永龙/摄 来源:中共黄平县委宣传部)

  黄平泥哨

  黄平泥哨为苗族老人吴国清首创,以粘土为原料摔打掐捏,制成鸟、兽、虫、鱼等多种动物形状,中空留孔可以吹响。泥坯入窖煅烧后涂色,形象夸张,色彩鲜明,深受儿童喜爱。

线路排行榜